隨著國民生活水平、老年人收入的增長,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也逐漸發生轉變,其主要訴求從物質保障轉為精神滿足,希望得到高品質的養老服務。
老輩人的支出持續增長,特別是在文化休閑、養生康體等方面,要求高品質、可享樂的晚年生活,他們愿意選擇更優質的養老機構樂享生活。
就此來看,養老機構除了提供老年人日常居住、康養護理、醫療急救等必備服務外,還應滿足例如精神陪伴、集體活動和臨終關懷等日益增長的新興服務需求。
可見,老年人對情感上的關懷和精神上自我充實的需求更加迫切,雖然國家為提高養老產業服務能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,但是現階段養老設施仍停留在滿是現實功能實用性層面,并不能滿足以上精神需求老年人的精神層面問題有以下這些。
首先是孤獨感,進入老年階段后,老人經歷的***件事就是退休。這代表著他們將遠離了工作幾十年的崗位,不再扮演之前的社會角色,這也代表他們的老年生活就此來臨。
盡管內心有所準備,但老人還是需要時間來適應其重心由工作向生活的轉變。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子變小,與同事、朋友見面、溝通的契機變少,慢慢的他們距離社會發展越來越遠。變得孤獨寂寞,當代社會生活節奏快、壓力大,兒女陪伴老人的時間和次數越來越少,老人無法將心中的孤獨苦悶對外傾訴,加重了孤獨感。
此外,當今社會發展極快,老人無法跟上時代步伐,使他們有種被時代拋棄的想法,更進一步加深了孤獨感。
其次是失落感。老年人退休主要氛圍幾個階段:期待、退休、適應和穩定。在適應期中,他們會經常產生例如“人老了,沒有用了”“自己一無是處”等消極想法,特別是離退休干部、高知分子更容易產生失落感。
其次,子女生活壓力大,無法經常陪伴父母,代際間交流少也會使得一些老人產生“兒女不孝”“孩子也不需要我”的悲觀情緒,在家庭與社會雙重因素影響下,放大了他們的失落感,以至于他們經常在生活中抱怨、發脾氣。
再然后是自卑感。老年人自卑感的危害要遠大于年輕人,究其原因,有兩方面因素。***,退休后他們離社會越來越遠,沒有了之前在工作中被他人尊重和需要的感受,從而誘發他們產生社會地位下降、物是人非的錯誤想法,進而導致自卑。
第二,是對比心理作祟。一方面他們跟年輕的自己相比,身體狀況越來越差,便會產生悲觀心態,感嘆無法改變現狀的無奈;另一方面,很多老人有攀比心理,比如退休金、兒女、身體狀況等,通過與他人的比較,條件好的老人雖收獲了自信,但更多的是對敗者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傷害,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才造成與他人差距太大,從而產生自卑感,且養老院中的老人經常發生互相攀比的現象,這也更加重了部分老人的自卑感,進而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。
***后是念舊心理。念舊心理是在老年人群中更為常見和特殊的心理特征,***典型的表現就是回憶過去的人、事、物。一方面,他們懷念過去是在安慰自己,感受年輕時的過往與成就,一證明自己的價值所在;
另一方面,老人經常一人獨處,無人交流,就會懷念往事以消磨時間。老人面對養老院這個陌生環境,需要時間適應,如果適當加入熟悉的元素,便能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,快速適應環境。